《聯合早報》中文版12月11日報道:交易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受到沖擊,部分新交所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下滑,甚至較它們的盈利增長潛能和資產值還低,促使更多公司趁機除牌。
新加坡本地上市公司除牌數量連續兩年維持在30多家。加上新上市公司的數量遠遠不及除牌,上市公司數量去年跌破700家,今年進一步減少。
據統計,今年來除牌的公司共有32家,總市值約555億新元,在4月份除牌的怡和策略(Jardine Strategic)的市值就高達486億新元。如果包括已經宣布除牌計劃的則共有41家,總市值大約569億新元。
卓星企業融資(SAC Capital)分析師麥敏媚接受《聯合早報》訪問時指出,去年有34家公司除牌,這顯示本地股市的除牌風并無停歇的跡象。
麥敏媚認為,本地上市公司紛紛除牌的原因很多。“一些公司的股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幅修正,造成估值下滑。與它們的盈利增長潛能和資產值相比,公司可能認為交易價具有吸引力,因而決定私有化并除牌。有的公司則因此成為被收購的對象。”
此外,低利率使得籌集資金以進行收購的成本減少,以及企業在市場充滿不確定性時,減少資本支出,持有的現金增加,也使得私有化行動更容易得到市場接受。有小部分實力較弱的上市公司因無法抵擋嚴峻的營運環境而支撐不下去。
展望來年,大部分分析師都認為,本地股市恐怕依舊無法逆轉除牌的趨勢。
截至今年10月,本地上市公司共有671家,比去年1月的720家減少了49家。港交所截至本月9日的數據顯示,在主板交易的上市公司共有2207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