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生意人報》12月27日報道。世界銀行在“疫情對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影響”研究中分析了135個國家疫情應對措施及疫情對其社會經濟影響。國內市場疲軟、出口多元化程度降低、私人債權人外債份額增加和外債結構不透明或導致疫情后發展中國家陷入經濟衰退。為防止危機發生,應減少國債總額、提高抗疫措施針對性并積累財政儲備。
專家指出,對發達經濟體貿易依賴度高的發展中國家在疫情期間GDP降幅更為明顯,而區域貿易更活躍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則更強韌。專家表示,發展區域市場有助于加強國內價值鏈,擴大出口多元化,現在得到了實踐證明。專家將大宗商品出口份額較高國家GDP增速放緩的原因歸于全球價值鏈被破壞和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制定出口多元化戰略或增加原材料附加值將有助于提高各國抗沖擊能力。
世界銀行認為,私人債權人債務與匯率、利率波動緊密相關,各國私人債權人外債份額增高和再融資條件惡化也將成為經濟復蘇風險。傾向于從政府和國際機構借款國家的GDP降幅較小,降低國家風險、保障官方借款、維護國家財政才可保障未來經濟穩定。債務結構缺乏透明度被視為額外風險。世界銀行2020年10月一份研究表明,經濟危機融資貸款債務的高額利息,尤其是隱性債務,將對政府和企業預算及金融穩定構成威脅。
專家認為,全面抗疫措施也存在風險,抗疫措施應針對特定人群或區域,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和GDP加劇下降,建議節省資金以防出現新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