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消息】
為應對大學生的職業需求,澳門勞工事務局與澳門企業再度合作,日前推出“職出前程實習計劃2022”,設1780個實習崗位。中華青年進步協會副會長施逸表示,計劃有助大學生盡早獲取工作經驗和知識技能,為投身職場做好準備,建議當局可向橫琴深合區和大灣區企業爭取更多對口青年的職位,同時考慮參照香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津貼鼓勵大學生到內地發展,并優化現有的青年就業信息平臺,助力尋找更多新機遇。
“職出前程”檢效益
施逸表示,計劃適時為應屆大學生提供更多實習機會,提升競爭力,相信能有效緩解目前失業率攀升的問題。對于過去兩屆的“職出前程實習計劃”,當局曾表示企業共向590名實習生發出聘用邀請,最終接受應聘的青年只有385人,說明就業崗位是存在的,但青年有不同的就業選擇考慮。為此,他建議當局分析青年就業考慮的實際原因,以及哪些就讀專業難以與合作機構對接,準確掌握企業招聘需求與求職者的意向,并聯動中小企和機構釋出更多實習機會以增加工種,從而提升配對成功的機會。
整合內地招聘信息
其次,過去每年有數千名大學生投身社會,惟計劃提供的實習崗位數量始終有限,加上澳門就業市場接近飽和,以及近半居民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他建議特區政府持續與橫琴深合區及大灣區企業對接,爭取更多切合本地青年的工種,期望加快推進相關薪資福利的政策出臺,縮減琴澳之間的收入差距,激發澳門居民走進深合區發展的第一步。對于有意見期望特區政府能參照香港“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以鼓勵在香港及大灣區有業務的企業聘請更多香港青年就業,認為政府可適時作考慮,透過資助津貼吸引具備一定學歷及競爭力的大學畢業生前往灣區發展事業,同步整合本澳和內地的招聘信息,便于更多有明確意向的求職者查找信息。
鼓勵先擇業后就業
施逸認為,對應屆畢業生而言,因應目前就業情況仍不樂觀,難以做到百分百與自身專業范疇對口的工作,鼓勵廣大畢業生能因應條件和經濟現況,先擇業后就業,透過“職出前程”作為接軌社會的橋梁,以學習的心態從中獲得經驗和搭建人脈平臺,積極增值自我,實現人生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