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 為進一步推廣巖彩繪畫藝術,香港巖彩藝術學會舉辦《緣古形新——巖彩繪畫展》,展示十多位香港及二十四位內地藝術家的作品,利用巖彩作為媒介,創作出各具特色的作品,將巖彩藝術的天然本色和獨特美態表 現無遺。展期由9月27日至10月12日,于香港浸會大學李兆基傳理視藝大樓顧明均展覽廳舉行。
巖彩畫在中國有悠長的歷史,比水墨繪畫更早現世。南北朝、隋唐時已使用巖彩繪畫宗教故事和建筑裝飾,如新疆龜茲及西藏敦煌的壁畫,及至盛唐期間巖彩畫流傳至日本,演變成今天的日本畫。中國巖彩繪畫既是古代東方繪畫語言的延展,具備清晰自洽的語言邏輯,又針對著本土的語境和當代的問題,鏈接當代藝術創作思維,有多向延展之可能,是中國當代藝術生態中一個與眾不同的生長點。
巖彩具有“材質感”、“色體感”,是一種可塑性極高的畫材?!皫r”是指天然巖石微粒, 巖石顆粒大小不一,有不同的亮度、粗幼、質感,能積累出斑駁厚重的視覺張力,更有閃爍的特性?!安省笔侵柑烊坏V物色,據說現存有200多種色彩,有的因為礦物稀少原因而正逐漸消失。巖彩藝術家所用的“巖彩”,并不局限于畫材店購買的繪畫顏料,而是在大自然中采集的“大地物質”。正因為巖彩具有物質的天然本色,巖彩礦物又會與不同環境互相呼應,故“巖彩畫”被喻為“會呼吸的藝術品”,寓意著“道法自然”的深遠內涵,引發人類與自然關系的反思。巖彩中礦物會與不同環境互相呼應,變化無窮,創作形式和手法也超 越了傳統中國繪畫的框架,能豐富繪畫的表現能力,值得推而廣之。
《緣古形新——巖彩繪畫展》匯集香港十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包括香港巖彩藝術學會會長鐘大富、副會長朱秋慧,以及在香港視覺藝術界不同范疇極有成就的名家,如陳育強、管偉邦、劉小康、謝炎安等,在各自的領域探索巖彩的可塑性。同時,展出二十四位國內著名的巖彩畫家,如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胡明哲、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講師卓民、武夷學院藝術學院講師周納、著名巖彩藝術家蓮羊等人,務求讓觀眾全面地接觸和感受巖彩繪畫的特色與魅力。
香港巖彩藝術學會會長鐘大富先生表示,近年在內地美術界,愈來愈重視巖彩創作, 甚至設立巖彩???。巖彩畫自盛唐時流傳至日本后,便一直成為日本主流繪畫藝術。在香 港,認識巖彩畫和使用巖彩的藝術工作者較少,是次展覽旨在推廣巖彩繪畫,并希望將來 有更多香港藝術工作者利用巖彩作為創作媒介,使中國巖彩繪畫在香港茁壯成長。此外, 學會亦會作為香港與內地、海外巖彩藝術團體的橋梁,共同推動中國傳統巖彩藝術現代化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