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10月18日下午出席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開幕典禮時指出:地區康健中心的建設是改變香港醫療系統的新一步,但我們必須為整個醫療策略帶來一個大轉變、新氣象,扭轉目前“重治療,輕預防”、“重醫生,輕輔助醫療專業人員”的醫療體系及風氣,以應付人口持續快速老齡化的挑戰。
香港是世界上人均最長壽的地區,但同時亦帶來壓力。香港目前大約有200萬人患有一種以上的長期病患,其中大部分的病人都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其中尤以專科門診服務特別吃重,所以社會上時常詬病,看一次專科門診要輪候很多個月。目前香港專科門診每年服務多達750萬人次,預計十多年后,慢性疾病病人的數目會增加至300萬。
林鄭月娥說,她一直認為香港須加大力度發展基層醫療,達致“預防勝于治療”的效果,從而減輕醫院的壓力。從公共財政的角度,特別是本屆特區政府采納的理財新哲學,及時投放資源可防患于未然,減輕因延后處理問題而帶來的額外財政承擔,而基層醫療可以說是屬于這類預防性開支。
林鄭月娥出任行政長官后,提出具體措施在香港大力推動基層醫療及社區照顧,并投入相應資源,希望藉著建立以預防為中心的醫療體系,確保香港的醫療系統能長遠持續發展。
2017年,林鄭月娥在首份《施政報告》已提倡設立嶄新運作模式的地區康健中心,希望通過社區網絡,加強市民對預防醫學和個人健康管理的意識。首間地區康健中心于2019年在葵青區成立,11區“地區康健站”已陸續投入服務,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協作的硬件已在地區層面落地生根。在剛剛發表的《2021年施政報告》中。林鄭月娥提出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刻不容緩,應該更加重視整個醫療團隊協作。
林鄭月娥表示,十分期待地區康健中心通過非政府組織伙伴的積極參與,可以善用區內網絡及資源,主動及靈活地推動以地區為本并切合社區需要的基層健康服務,由上至下達致真正的醫社合作。同時,特區政府亦正著手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等方面的規劃,以期為香港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制定可持續發展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