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及規劃署10月8日公布《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最終報告:香港將發展兩個都會區:維港都會區和北部都會區;建設兩條發展走廊:西部經濟走廊和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規劃署署長鐘文杰表示,報告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制訂了一個“概念性空間框架”。
《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闡述香港2030年以后香港空間發展策略,其中包括評估香港由2019至2048年的30年期內整體土地需求及供應,以及闡述土地供應來源的空間規劃框架。
報告就三大類土地用途,包括房屋、經濟用途,以及特區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和運輸基建在推算期內的最新土地需求及供應作出評估。預計整體土地需求約為6200公頃,高于2016年的初步估計約4800公頃。
特區政府計算新增100萬個單位所需的整體土地供應時,加入了改善居住空間的考慮,達致人均居住面積為20 平方米,居住空間增加10%;或22平方米,居住空間增加 20%)。
根據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所產生經濟機遇而帶動對額外土地需求的大幅上升,提升特區政府、機構及社區設施、休憩用地及運輸基建的供應:人均休憩用地增加至3.5平方米。
《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采用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土地供應共7300公頃。
鐘文杰表示,報告顯示了一個包含現有、已落實及擬議市區樞紐的兩個都會區(即維港都會和北部都會區)和兩條發展走廊(即西部經濟走廊和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以及概念性運輸走廊緊密交織的網絡。那些可能的供地項目主要來自兩個都會區,包括標示維港都會區擴展部分的交椅洲人工島的1000公頃及北部都會區接近2300公頃土地。這個“概念性空間框架”將有助我們匯聚各樣經濟活動以產生更好的協同效應,提供機會改造稠密的市中心,以及拉近居所與就業地點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