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3月12日報道 法國《觀點》周刊網站3月9日發表題為《資本為何從2017年起離開歐元區?》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法國經濟學家帕特里克·阿蒂斯,文章內容編譯如下:
在2016年前,流入歐元區和美國的非居民(來自世界其他地區)長期資本規模基本相同(每年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4%至5%)。然而到了2016年,在美國非居民長期投資穩定的情況下,對歐元區的投資(長期資本流入主要涉及購買股票、債券和外來直接投資)卻突然停了下來。
我們在思考何種原因導致外資對歐元區的態度突然改變,以及歐元區相較于美國為何明顯喪失了對外資的吸引力。
第一個原因是生產力下降。
歐元區的生產力從2017年年中起幾乎完全停滯不前,而美國的生產力在2017至2023年間年均增長近2%。
歐元區生產力的突然停滯意味著,歐元區經濟增長潛力下降。在生產力無法提升、勞動人口萎縮和就業率下行的情況下,歐元區的潛在年均經濟增長率會低于1%,而美國卻在2.5%左右。因此,對于外國投資者而言,歐元區的吸引力相較于美國就下降了。
歐元區生產力停止增長可以歸結于兩個原因:一是,和美國相比,自2016年以來歐元區對新技術的投資和科研開支較少;二是,員工“缺乏進取心”且經常缺勤,他們日益感到工作失去意義。
第二個原因是產出剎車。
進入歐元區的外資突然消失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幾乎所有經濟領域的產出都在剎車,企業招工困難且可用設備不足。也就是說,自2016年、2017年以來,商品和服務的供應不足帶來了負面影響。
對一個受產出能力不足和勞動力匱乏限制的地區進行投資,顯然不具有多大的吸引力,因為該地區很難再讓新的產能運轉起來,尤其是考慮到就業領域人力資源不足。
第三個原因是稅負水平。
美國2017年出臺了《減稅與就業法》,大幅下調企業稅率。在特朗普政府公布這一決定后,跨國企業很愿意將利潤匯回美國,這對長期投資流動影響不大,但會影響生產環節的收入平衡。跨國企業也愿意在美國投資。這就拉動了股票投資,也讓外企不斷啟動投資于美國的項目,從而支撐了美國的經濟增長。
第四個原因是股市波動。
從2017年起,美國股市上漲速度比歐洲股市快得多。這進一步吸引資本進入美國股市,也讓更多的外國投資者投資美國企業。
因此,我們看到,有多個因素可以用于解釋為何自2017年以來美國對外資的吸引力高于歐元區。
自2017年以來,國際投資大規模進入美國、離開歐元區,產生了何種后果呢?
非居民長期資本進入美國,可以被美國用來滿足長期需求:特別是對能源轉型或新技術進行投資。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和企業就可以利用超過本國可用儲蓄水平的資金來滿足上述投資需求。(編譯/蘆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