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班牙、法國、意大利、葡萄牙、希臘、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歐盟9個國家的領導人在西班牙舉行會議,要求歐盟委員會對美國政府的《通脹削減法案》作出共同回應。此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也曾對《通脹削減法案》表達不滿。
專家分析認為,此次歐洲多國集體發聲,表明美國貿易保護主義行徑進一步加深了美歐之間的裂痕。
損歐利美
據西班牙《國家報》報道,西班牙、法國、意大利等歐盟9國領導人近日舉行會議,發布公報呼吁以“歐洲的方式”應對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等諸多挑戰。歐洲國家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是保護主義政策,有損歐洲產業發展。12月初曾訪問美國的法國總統馬克龍,態度尤其強硬。他在會上明確表示,所有國家都同意有必要對美國的立法作出“強烈回應”,并給出一個具體時間表:明年第一季度。
今年8月,美國總統拜登簽署國會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完成立法程序。依據該法案,美國政府將為主要生產環節在美國境內完成的綠色產業提供高額補貼。美方聲稱,該法案旨在緩解通脹、削減赤字。對此,歐洲國家紛紛表達不滿,指責該法案包含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意在鼓勵本國及海外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美國本土,其本質是損害歐洲工業、為美國企業爭取競爭優勢。
11月下旬,馬克龍訪美前夕,法國官員放話稱,馬克龍打算與拜登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所含歧視性補貼措施“當面對質”。在隨后的訪美行程中,馬克龍在多個場合對該法案提出批評,警告這可能成導致“西方世界分裂”。
拜登在與馬克龍會談后強調,美方的目的并非將歐洲排除在相關貿易之外。白宮新聞秘書卡里娜·讓—皮埃爾辯稱,美國推動綠色產業發展“對歐洲企業意味著巨大機遇,也有利于歐洲能源安全”。
然而,歐洲國家并不這么認為。近期,除了歐洲多國集體要求反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之外,多名歐盟官員也接連發聲。
德媒報道稱,歐洲議會國際貿易委員會主席貝恩德·朗格呼吁歐盟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起申訴。他表示,《通脹削減法案》的相關內容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不符,歐盟與美國的談判并不能解決爭端。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也認為,美國是一個能源出口國,可以從天然氣和石油價格的飆升中獲益,而歐盟不得不付出沉重代價,同時面臨經濟衰退的風險。歐洲的工業為能源支付了更多費用,而且面臨著來自美國的工業競爭。他希望美國能采取不同的做法。
乘人之危
“歐洲多國集體要求反擊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這是一種較為罕見的情況。”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教授趙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稱,該法案之所以引起歐洲國家如此強烈的反對,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美歐貿易投資關系十分緊密,《通脹削減法案》雖然旨在推動美國國內經濟,但其產生的影響一定會波及歐洲;二是歐洲國家擔心該法案扭曲市場,使企業在非市場因素刺激下做出投資美國的決策,讓歐洲利益受損;三是該法案體現出美國一貫自私自利的特性,基于美國龐大的經濟體量及其在國際經濟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美國國內經濟政策勢必會在全球范圍內產生系統性影響,但美國在制定國內政策時,往往不考慮自身需要承擔的國際責任,這次也是如此。
法國《觀點》周刊網站刊文稱,烏克蘭危機升級后,美國坐收漁利,在能源上有自主權,在技術和軍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歐洲則正相反,不僅因追隨美國對俄制裁而遭受能源危機的痛擊,歐洲央行也在美聯儲大幅加息的逼迫下陷入困境。多重危機沖擊之下,歐洲正面臨產業、就業機會和資本流向美國的重大威脅。
德國工商大會日前發布信息說,在美投資對德國企業的吸引力越來越大,其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政府推出的補貼和歧視性措施。該機構調查結果顯示,其39%的會員企業計劃未來幾個月在美增加投資,德國汽車供應行業中,每5家企業就有1家計劃在國外建立生產廠。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也報道稱,隨著一些企業因美方補貼政策而把生產轉移到美國,法國估計將損失80億歐元。
“這些補貼是保護主義,是美國人在背后捅了我們一刀。”比利時企業聯合會歐盟事務負責人奧利維爾·約里斯說。
“在當前全球經濟衰退風險加劇的背景下,尤其是能源價格飆升,不少歐洲企業為了節約成本,本就已經考慮將工廠轉移到美國。《通脹削減法案》進一步為新能源等領域的企業赴美設廠提供優惠,將引發制造業虹吸效應,加劇歐洲國家的擔憂。”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向本報記者分析稱,由此可以看出,拜登政府盡管聲稱重視盟友,有意改善美國國際形象,但其經濟政策實際并未脫離前任政府提出的“美國優先”思路,依然具有明顯的民粹主義傾向。這種乘人之危、盤剝盟友的行為,引發歐洲國家強烈反彈。
加深裂痕
12月5日,美國—歐盟貿易和技術委員會舉行第三次部長級會議,雙方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綠色補貼條款的討論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會后發表的聯合聲明表示,為解決綠色補貼爭端而設立的美歐工作組工作“取得初步進展”。路透社透露稱,工作組尋求趕在明年年初《通脹削減法案》所含部分措施生效前達成協議。
馬克龍訪美期間,拜登也曾表示可對《通脹削減法案》作“微調”,以照顧歐洲企業利益。不過分析普遍認為,按照目前形勢,所謂“微調”會“極其困難”。
“美國《通脹削減法案》經過國會通過,完成立法程序,若想再對其進行調整或修改,難度很大。”韋宗友認為,考慮到歐洲國家的強烈不滿,美國更有可能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如讓歐洲相關企業獲得某種形式的豁免或補貼,以此安撫盟友、修復關系。
目前,歐洲國家要求采取措施回擊美國的呼聲日漸高漲。法國《世界報》近日發表社論稱,歐洲國家有理由抗議美國這種明目張膽違反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的保護主義行為。
趙柯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在給歐洲國家經濟帶來沖擊的同時,進一步加深了美歐之間的裂痕。“受烏克蘭危機影響,歐洲國家營商環境本就嚴重惡化,該法案無異于雪上加霜,對歐洲國家產生巨大的心理沖擊,使其更加看清美國為一己私利將道義、規則棄之不顧的本質。”
“美國政府一方面指責他國對相關行業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出臺《通脹削減法案》,通過政府補貼方式對清潔能源行業進行扶持,實際就是一種不正當競爭。正如歐洲官員所說,美國的行為事實上率先發起了‘補貼大戰’,如果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就可能殃及全球。”韋宗友說。
“當然,歐洲國家也明白,目前歐洲面臨的經濟問題,并不僅僅因為美國《通脹削減法案》而產生。要想真正擺脫眼下的經濟困境,歐洲還得深挖內部潛力,加大在綠色轉型和數字化這兩大發展戰略上的投入力度,繼續深化歐洲共同市場建設,如此才能使未來經濟增長獲得更大推動力。”趙柯說。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12月17日 第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