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0月20日報道 法國《觀點》周刊網站10月17日發表題為《工業歐洲面臨命運考驗》的文章,作者是尼古拉·巴韋雷。全文摘編如下:
烏克蘭沖突的結局取決于軍事行動的演變。實際上,歐洲是受這場“地震”影響最嚴重的大陸,這場震動讓天然氣價格至少增至原來的12倍,并讓歐洲為此付出其國內生產總值的6%,是20世紀70年代遭受石油沖擊時期的兩倍。
大逆轉確實已經到來。制造業活動自今年夏天以來一直在倒退,而且衰退正在向所有部門蔓延。2021年上半年,歐元區的貿易順差高達1210億歐元,而2022年同期則出現了1770億歐元的貿易赤字。
系統性金融風險死灰復燃,其原因既在于電力部門的破產(以尤尼珀公司為例,德國不得不斥資80億歐元將其國有化),還在于各國負債過高,正如圍繞意大利債務產生的緊張關系(這可能再次引發歐元區的危機)或者英國出現的恐慌所證明的那樣。
歐美經濟差距擴大
更重要的是,由于美國和歐洲之間以及歐盟各成員國之間的差距正在拉大,這場能源危機還帶來了經濟和政治風險。
大西洋兩岸的美國和歐洲雖然在對付莫斯科的戰略層面保持一致,但雙方在經濟層面卻存在差異。
美國雖然正在經歷由利率上升引發的技術性衰退,但它在烏克蘭沖突中變得更強了:它在能源上享有自主權,在技術和軍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它還負責領導危機管理。
歐洲則正相反,它因存在對外依賴而正遭受能源危機的痛擊,歐洲中央銀行則陷入了地獄般的困境:要么冒著讓衰退擴大且無法緩解輸入性通脹的風險,跟隨美聯儲加息;要么冒著讓滯脹根深蒂固且加速歐元下跌的風險,放棄過快收緊貨幣政策。
因此,歐洲面臨著產業、工作和資本向美國外流的威脅。歐洲需要數年時間來彌補俄羅斯天然氣的停供,在此期間,能源將實行配給且售價高昂。家庭購買力承受的壓力將限制經濟增長。
對歐洲來說,比美國高出數倍的能源價格所導致的競爭劣勢將造成大規模的生產損失,但更重要的是將導致歐洲工業的大規模遷移。在一個圍繞意識形態集團而分崩離析的全球化當中,工廠將不再前往中國,而是來到美國。更何況,美國正在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生態轉型的先鋒———除了已經承諾的1100億美元投資外,美國能源轉型還能從拜登推出的《通脹削減法案》中獲益3690億美元。
歐盟內部出現分裂
歐盟也出現了分裂,尤其是自從德國宣布了一項2000億歐元的能源救助計劃后———這項計劃的優先援助對象是企業。加上另一項價值1000億歐元的相關計劃,德國發放的總救助金額占到國內生產總值的8%。同時,柏林抵制對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反對歐洲電力市場改革。
意大利總理馬里奧·德拉吉、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和歐盟委員蒂埃里·布雷東,針對各國按照各自財政實力推出國家援助計劃所造成的扭曲競爭發出警告。這會引發重大風險:單一市場分裂,歐元區因一味冒進采取遏制通脹的舉措而受到沖擊,最終出現社會憤怒的大爆發。
現在,歐盟及其成員國是時候吸取疫情大流行的教訓了,應當以團結為先,而非置能源沖擊于不顧,產生內訌。
面對能源沖擊,歐盟并沒有坐以待斃。俄羅斯天然氣的占比從41%降至8%,這沒能阻止歐盟將天然氣儲量補充至85%;消耗量也減少了10%;歐洲能源供應調整計劃撥出200億歐元補貼和2250億歐元貸款用于能源轉型;向石油公司和電力生產商征收高達1400億歐元的稅款,用以資助這些支持措施。
但面對俄羅斯繼續推進的能源戰爭,這還遠遠不夠。歐盟現在必須提高“檔位”:迅速設定天然氣價格上限,共享能源供給,改革電力市場,并將電價與天然氣價格脫鉤,加快推進核電和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發揮歐盟的舉債能力。
歐洲是能源沖擊的第一個受害者。對歐洲來說,分裂不是一個選項。沒有統一和團結,歐盟就沒有實力和主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