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中國出口到歐洲的取暖器9月中旬就進入淡季,但今年這個淡季卻相當熱鬧,目前進口商還在“加單”。浙江慈溪市共有100多家取暖器生產企業,出口量占到全國的30%。今年前8個月這里的取暖器出口大幅增長,其中出口歐盟的增幅超過50%。
中新社“東西問”客戶端報道,事實上,不光中國取暖器在歐洲“大火”,電熱毯、空調近幾個月也很搶手。這些取暖神器成為歐洲人的“心頭好”,有偶然性的一面。
多年來,歐洲主要從俄羅斯購買天然氣發電,但俄烏沖突以來,俄歐梁子越結越深,不僅天然氣生意涼了,全球也跟著鬧起能源荒。歐洲今冬的電價可能要較一年前上漲10多倍。今年全球氣候異常,難耐的酷暑加劇了人們對寒冬的擔憂。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警告稱,歐洲正面臨二戰以來最艱難的冬天。
如何熬過這個寒冬?有些歐洲國家重啟了煤炭發電,有人準備伐木過冬……但凡能節約電力的過冬神器,但凡有助扛過寒冬的法子,歐洲人都不錯過。主打“節能牌”的中國取暖設備自然被歐洲人放進“購物車”。
不過,也要看到,“中國暖”的產品在歐洲大賣更有必然性的一面。說到底,中國制造具有高性價比等明顯優勢。
這次歐洲搶購的取暖設備,科技含量不算高,但由于中國勞動力成本低、產業上下游配套完善,就能將價格“打”下來。如果在歐洲生產,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未必有競爭優勢。印度等發展中國家雖也具有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等優勢,但由于當地基礎設施以及配套不完善等原因,中國制造一時還難以被替代。
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小到大頭針、鈕扣、螺絲釘,大到高鐵、飛機、空間站,中國都能生產制造。中國制造“大而全”的招牌早已蜚聲海外。何況,近年中國制造向綠色低碳轉型,這契合了歐洲的環保理念。中國取暖器自然很容易被歐洲列為采購對象。
長遠來看,隨著中國人口減少,人口紅利正在消失,中國傳統制造業恐要面臨印度等國的挑戰,但“人才紅利”將扛起中國制造競爭力的大旗。目前,中國每年畢業的理工科畢業生比任何一個歐美國家都要多,但薪資水平整體低于這些國家,這就是所謂的“工程師紅利”。未來,憑借高性價比、配套完善等優勢,中國高端制造在國際市場上仍大有“用武之地”。
自20世紀90年代經濟全球化步伐加速以來,世界各國資源實現了最優配置,推動了全球貿易大繁榮、人員大流動、技術大發展。近年,逆全球化思潮此起彼伏,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暗流涌動,以美國為首的一些國家接連組建起排他性的貿易小圈子。歐洲搶購中國取暖設備,再次凸顯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分工符合人類經濟發展需要,是“兩情相悅”、互利共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