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8月14日報道 據法國《費加羅報》網站8月10日報道,8月10日,歐盟正式停止購買俄羅斯煤炭,旨在執行已決定的對莫斯科制裁。這是個艱難的決定,因為歐洲進口的褐煤和硬煤近半數來自俄羅斯。
報道稱,作為污染最嚴重的燃料,煤炭曾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現在約占歐盟能源產量的11%。一些國家對它的需求是不可忽視的。在波蘭,約200萬戶家庭靠煤取暖,每個家庭平均每年冬天燒3噸煤。
國際能源署預測,繼上半年增長10%之后,“歐盟全年煤炭消費將增長7%”。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煤炭發電廠,預計今年將進口3200萬噸動力煤,而去年為2700萬噸。奧地利、捷克共和國、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荷蘭還有法國也是如此。
國際能源署解釋說:“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擾亂了全球能源市場,其他挑戰阻礙了一些主要出口國在2022年增加產量的努力?!?/p>
報道稱,莫斯科正在逐步關閉天然氣管道的閥門,而布魯塞爾則努力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7個成員國必須組織起來,爭取在2023年3月31日前將天然氣消耗量減少15%。
報道還稱,重新使用煤炭并非始于戰爭。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復蘇,導致了對天然氣需求增多,當時價格較低的煤炭的消費上漲了6%。倫敦重新啟動了煤炭發電廠。在法國,缺少風力和法國電力公司受損使得9月的煤炭消費直線上升。
報道稱,后來的烏克蘭戰爭加速了能源危機,歐洲不想依賴俄羅斯煤炭以及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飆升推高了煤炭價格。安特衛普-鹿特丹的歐洲基準價格為每噸324美元,幾乎是1月初的3倍。
歐洲僅占世界煤炭消費量的5%左右,但對煤炭需求增多是全球性的。印度70%的能源需求依賴煤炭,其經濟增長也在支持這一需求。
報道指出,到目前為止,比天然氣更容易運輸的煤炭的世界市場已經恢復了。這主要歸功于印度尼西亞生產的靈活性,印尼是全球動力煤出口的領先國家。直至3月,德國煤炭進口商協會認為,哥倫比亞、澳大利亞和印尼等供應國可能要在幾個月內彌補俄羅斯煤炭的短缺。歐盟也轉向了新的供應國,如坦桑尼亞、哈薩克斯坦、尼日利亞還有南非。然而,一航運經紀公司分析師馬克·紐金特警告說,歐盟正與印度和韓國等已經與這些國家簽訂了煤炭供應協議的國家展開“激烈競爭”。
巴黎第九大學教授帕特里斯·若弗龍表示:“短缺的風險很低。俄羅斯似乎想保持現狀,繼續輸送天然氣。此外,莫斯科可能會以較低的價格向亞洲出售部分煤炭,就像它已在石油方面所做的那樣。”
國際能源署預測,從2023年起,歐洲對煤炭的需求將再次下降,至少可“假設法國核電站的可用性高于2022年”。
在歐盟超過一半的國家已決定在2030年前放棄煤炭的情況下,是否要擔心氣候承諾可能會倒退?英國一家氣候問題智庫7月中旬認為,這些“臨時措施不會損害歐洲在氣候方面的長期承諾”。帕特里斯·若弗龍則打賭說:“煤炭只是短期解決辦法的一部分,而沒有必要高呼‘大回歸’。為應對俄羅斯燃料短缺而采取的措施最終將加速能源轉型。因為更昂貴的化石能源,我們將變得更高效和清醒?!?/p>
與此同時,呂斯塔德能源公司憂心忡忡地表示:“歐洲在天然氣、煤炭、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選擇非常有限且成本很高?!彼?月中旬警告說,危機,也就是電力短缺,即將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