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正式拉開帷幕。作為本屆世博會最大的外國自建館之一,中國館也于世博會開園之際正式揭開了神秘的面紗。中國館有著怎樣別具一格的設計?講述了哪些中國故事又向世界傳遞出怎樣的美好愿景?對此,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館長晏晨暉在世博會開幕前夕接受了本刊專訪。
晏晨暉:可以說,中國館建筑本身就是一大看點。中國館取形于中國傳統的書簡長卷,是一座以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為外觀的竹黃色建筑,其外立面上有以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的119句漢字詩詞名篇,讓觀眾一眼就能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館內,自然采光的開放式序廳、光庭、無柱展廳錯落相嵌,與館前“墨池竹林”的園林景觀渾然一體。觀眾步入這一壯美書卷,將體驗到“人在畫中游”的中華傳統美學意境。
竹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的低碳環保建筑材料。中國館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都堅持綠色低碳,不僅呼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也闡釋了綠色生態環保的中國理念。
中國館的另一大看點在于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比如,觀眾既能通過動態影像沉浸式體驗《耕織圖》中的千年農業智慧,也能與天宮空間站的航天員進行視頻交互;舞動千年的敦煌飛天照見嫦娥六號月背采樣的珍貴瞬間,展現了中華文明從仰望星空到探索宇宙的傳承。此外,AI技術讓神話人物“活”起來與觀眾對話,智能機器人隨著悠揚琴韻翩翩起舞,這些科技互動讓中國館做到了文化“可觸摸”、未來“可感知”。
在中國館,觀眾既能領略世界水利工程鼻祖都江堰、千年農業瑰寶桑基魚塘所蘊含的中國古代生態智慧,也能見證廈門筼筜湖“從魚蝦絕跡到白鷺歸來”的生態蝶變、塞罕壩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這些“中國方案”生動詮釋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展示了生態保護與社會發展協調共進的美麗中國。此外,智慧城市沙盤呈現“八網融合”的未來圖景、AI大模型讓中國文化中的神話人物跨越時空,以多語種與觀眾品古論今等,也都展現了中國以創新引領發展,為應對全球挑戰、增進人類福祉做出的不懈努力。
從建筑外觀到內部設計,從實物展項到主題影片,從生態案例到未來科技,中國館將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的主線貫穿始終,向全球觀眾闡釋中國人質樸而深邃的生態觀及“和諧共生”的價值追求。
晏:世博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深化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的良好平臺。中國館將通過舉辦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讓世界看到一個欣欣向榮、自信開放的中國。
中國館開館當天,我們會上演中日友好紀念舞劇《朱鹮》和傳統舞獅表演,將我們對和平友好的真誠期盼轉化為人文交流的生動實踐。我們將于7月11日舉辦中國國家館日活動,邀請中日兩國領導人和各方代表人士出席。值得一提的是,7月11日也是中國航海日,是中國著名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架起與世界友誼橋梁的紀念日,在這一天舉辦國家館日活動,也表明了中國加強與各國人民友好交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良好愿望和責任擔當。
大阪世博會中國館標志(右)和中國館吉祥物“悠悠”(左)
本屆世博會將有30個省區市和深圳市在中國館舉辦活動,為歷屆海外世博會中國館之最。各省區市將展示本地區的優秀文化、自然風光、科技成果、經貿發展、特色產品等,相信會受到日本各界和各國觀眾的喜愛。
此外,還有很多日本朋友也將到中國館開展文化、藝術等各領域的多層次交流,共同譜寫兩國人民友好合作新篇章。總之,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將會成為一個人文交流的平臺、經貿合作的平臺、深化友誼的平臺。
晏:我希望中國館能成為一扇窗口,讓世界看到中國式現代化不僅是經濟的發展,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百聞不如一見,歡迎各國朋友能走進中國館,親身感受一個真實美好、可愛可敬的中國。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展出184天的中國館一定會成功、精彩、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