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北京4月2日訊(記者 董寧),今天上午,中國貿促會展覽管理部(國展局和世博會事務辦公室)部長鄔勝榮在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會中國館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館建筑本身就是大阪世博會一大看點,一經亮相即大放異彩、驚艷世界、好評不斷。
鄔勝榮介紹,從造型外觀看,中國館建筑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絕倫的展品。中國館取形于中國傳統的書簡長卷,是一座綿延展開的中華書簡為外觀的竹黃色建筑,讓觀眾一眼就能感受到強烈的中國元素和濃郁的文化氣息。中國館雙曲面屋頂造型精巧,外立面竹簡肌理溫潤華美,以金、篆、隸、行、楷5種字體鐫刻119句漢字詩詞名篇。館前以篆書石鼓文撰寫醒目“中國”標識,館內延續書簡長卷,自然采光的開放式序廳與光庭、無柱展廳錯落相嵌,與館前“墨池竹林”的園林景觀渾然一體。觀眾步入這一壯美書卷,將體驗到“天人合一”的綠色發展理念和“人在畫中游”的中華傳統美學意境。
從設計理念看,中國館把綠色可持續作為核心理念。竹子是中華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的低碳環保建筑材料。中國館從設計選材到施工運營,都堅持綠色低碳,建筑主體以竹材與鋼結構結合,墻體選用國內新型低碳固碳竹質產品,主體鋼結構、竹簡板內外墻、屋面陽光板等裝配式、輕量化材料有效減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同時,積極推行廢棄物減量和資源回收利用。這些舉措不僅呼應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主題,還闡釋了綠色生態環保的中國理念。
從建設技術看,中國館是建筑領域新質生產力應用的一次集中體現。中國館應用了我國多項走在世界前列的建筑理念和技術,比如采用可逆化的裝配式設計方式,主體鋼結構1000余噸,竹簡外墻、屋面陽光板等重要工程的構件材料3700余件,全部采用在國內采購預制生產、以“集裝箱+散貨船”方式分批運輸至施工現場裝配式安裝。創新數字化智慧管理模式,專項研發了智慧建造管理平臺,采用跨境遠程數字可視化輔助技術進行項目管理,既有力提升了中國館項目建設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也全面展現了中國制造的“智慧”與實力。
從籌辦工作看,中國館建設過程本身就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生動實踐。中國館是大阪世博園第一個開工建設的大型外國自建館。自2024年2月2日開工以來,中國貿促會在外交部、自然資源部、住房與城鄉建設部、國家林草局以及我駐日本大使館、駐大阪總領館等各方支持下,會同全過程咨詢單位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加快推進建筑與展陳設計、工程項目管理等,協調建筑工程總承包、展陳實施、音視頻制作等相關單位,克服諸多困難,高水平、高質量、高標準推進中國館項目建設和展陳施工,成為目前率先通過各項許可驗收的外國大型自建館,建出了“中國速度”、展現了“中國質量”、樹立了“中國品牌”,為大阪世博會留下濃墨重彩的“中國印記”。4月13日大阪世博會正式開園之際,中國館將如期精彩亮相。下一步,我們將與各方緊密協作,全力把中國館運營好,使之成為大阪世博會最靚麗的“中國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