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6月30日,一群人在倫敦白金漢宮開會,做出了7項重要決定。這些與會人士當時并不知道,他們做出的決定對后世影響深遠。
那時,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人們通過舉辦工業博覽會來推廣工業產品。頻頻舉辦的工業博覽會使英國萌生了舉辦一次世界各國廣泛參與的博覽會的念頭。白金漢宮的會議,就是為了討論如何落實這一構想。
參會人士主要是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的成員。就在1849年,英國皇家藝術協會開始醞釀籌劃規模更大的博覽會。協會主席阿爾伯特(Albert)親王提出“博覽會必須是國際性的,展品要有外國產品參加”,要求找到最好的展覽場地,舉辦一屆規模宏大的世界博覽會。
7項重要決定都有哪些呢?分別是世博會展品分為4個大類(原材料、機械、工業制品和雕塑作品);建一幢特別的臨時建筑作為世博會展廳;舉辦場地選在海德公園南側;博覽會將是國際性的,由國家發出參展邀請;組委會提供大量獎金以鼓勵參展者;成立一個皇家委員會來主辦世博會;世博會財政集資由英國皇家藝術協會負責。
7項決定日后被逐一實施(有一項做了點調整,組委會由提供大量獎金改為提供獎牌),為世博會舉辦確立了基本框架。
很快,世博會皇家委員會成立。隨后,維多利亞(Victoria)女王以國家名義向世界發出世博會參展邀請。
世博會的籌備工作開局似乎很順利。然而,困難接踵而來:時間緊張,距計劃中的世博會開幕僅有一年半時間;集資困難,運作資金尚有很大缺口;有社會人士反對舉辦世博會……最大的麻煩是世博會展館的設計與建造。
英國收到了一大堆展館設計方案,卻沒有一個令人滿意——所有方案都是古典、永久性的建筑形式。阿爾伯特親王與英國皇家藝術協會由此陷入困境。世博會面臨“流產”的危險。
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一個不經意的方案挽救了局面。這便是約瑟夫·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和他創作的“水晶宮”。
在認識“水晶宮”之前,先來看一個關于種子的故事。
1837年,一位英國探險家在圭亞那發現美麗的王蓮,將種子帶回英國,交給了帕克斯頓種植。帕克斯頓當時是查絲華斯莊園首席園藝師。他把種子放在室內一個盛滿溫水的浴缸里,設計了一個運動轉輪,使水循環流動以模仿原始生態環境。3個月后,王蓮長出11片巨大的葉子,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水晶宮”有什么關系呢?
時光如梭,王蓮越長越大。有一天,帕克斯頓抱著7歲的小女兒觀賞花朵,綠葉居然輕易承擔起她的體重。好奇的帕克斯頓翻開葉子觀察其背面,只見粗壯的徑脈縱橫呈環形交錯,構成既美觀又可以負擔重物的整體。這個發現給了他靈感,一種新的建筑理念在腦中形成。不久,他在為王蓮建造溫室時,用鐵欄和木制拱脅為結構,用玻璃作為墻面,創造了一個獨特的溫室。他發現,這樣的建筑成本低廉、施工快捷、美輪美奐。
帕克斯頓聽到展館征集方案后,立即毛遂自薦。他寫信給英國皇家藝術協會,請求對他的設計進行陳述。英國皇家藝術協會同意他的請求,給予的條件是必須在兩星期內完成方案,并帶有詳細說明,建筑結構要能同時容納1萬人,并可展示來自世界各國眾多的展品。
條件可謂相當苛刻。但帕克斯頓果斷接受,并聲明9天內完成具體設計。大家為帕克斯頓捏了一把汗。
在眾人的關注下,帕克斯頓的設計方案最終被選定。有一名記者將其稱為“水晶宮”,這個名稱之后被傳開。
在“水晶宮”舉辦的這場世博會陳列豐富多彩,展品代表了現代工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無限想象力,由此被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