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6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警告稱,全球經濟正面臨持續多年的緩慢增長,中期前景為30多年來最弱。她在出席下周舉行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春季會議之前發表講話,預測未來五年世界經濟將以年均3%的速度增長。這一數字遠低于過去二十年平均3.8%的水平,是自1990年以來對中期增長的最弱預測。
在2021年強勁復蘇之后,俄烏沖突及其廣泛后果為世界經濟帶來了嚴重沖擊——2022年全球增長率幾乎下降了一半,從6.1%降至3.4%。今年經濟放緩仍在繼續。盡管大多數發達經濟體的勞動力市場和消費者支出出人意料地具有韌性,并且中國重新開放起到了提振作用,但IMF預計 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將低于3%。
在將于下周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中可以看到,與歷史相比,無論是在短期還是中期,經濟增長仍然疲軟。國家之間也存在明顯差異。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亞洲——將是一個亮點。預計2023 年印度和中國將占全球增長的一半。但其他經濟體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美國和歐盟的經濟活動正在放緩,利率上升對需求造成壓力,預計今年約90%的發達經濟體的增長率將下降。
對于低收入國家來說,借貸成本上升與出口需求減弱之同時發生。他們的人均收入增長低于新興經濟體。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使低收入國家更難趕上。貧困和饑餓可能會進一步加劇,由新冠疫情引發的危險趨勢仍將持續。
過去幾年強有力和相互協調的貨幣和財政政策行動避免了更糟糕的結果。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和通脹居高不下,強勁復蘇仍遙遙無期。這無疑損害了每個人的前景,尤其是最脆弱的人群和國家。
當前即使各國央行以幾十年來最快和最同步的速度提高利率,但核心通脹率仍然居高不下,其中部分原因是許多國家的勞動力市場吃緊。與此同時,最近美國和瑞士銀行業的“爆雷”使對抗通脹變得更加復雜。這提醒了人們從長期的低利率和充足的流動性迅速過渡到更高的利率和更稀缺的流動性是多么困難。
對貨幣政策來說,只要金融壓力仍然有限,預計央行們將堅持保持緊縮立場,以防止通脹預期脫離錨定目標。同時,央行應該通過適當提供流動性來應對金融穩定風險,關鍵是要認真監測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風險,以及商業地產等行業的薄弱環節。換言之,央行應該繼續使用利率工具來對抗通貨膨脹,同時使用政策工具來確保金融穩定。如果情況發生變化,政策制定者將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即在通脹和金融穩定目標以及各自工具的使用之間進行艱難的權衡。
對財政政策來說,進一步努力減少預算赤字對于抗擊通貨膨脹和創造財政空間來應對未來危機而言至關重要。但這些舉措必須與對最弱勢群體的支持相結合,尤其是那些仍在為生活成本危機而苦苦掙扎的人們。
一是通過結構改革和加速數字革命、改善商業環境以及促進人力資本和包容性來提高生產力和增長潛力。在性別不平等程度高的國家,只要縮小女性勞動參與率的差距,就可以使經濟產出平均增加35%。
二是需要“綠色變革”來保護地球并創造新的經濟機會。實現《巴黎協定》的共同目標和增強韌性需要將數萬億美元重新投資于綠色項目。據估計,僅可再生能源每年就需要1 萬億美元。這將為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帶來紅利。
三是加強國際合作,減少經濟脫鉤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俄烏沖突不僅殺死了很多無辜的人,還加劇了生活成本危機,在世界各地帶來更多饑餓。它有可能抹去我們過去三十年享有的和平紅利,還會增加貿易和金融的摩擦。
IMF研究表明,貿易分散化的長期成本可能高達全球 GDP的7%——大致相當于德國和日本年產出的總和。如果加上技術脫鉤,一些國家的損失可能高達GDP的12%。資本流動(包括外國直接投資)的分散,將是對全球增長前景的另一個打擊。所有渠道的綜合損失可能難以量化,但很明顯它們都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各國可以通過繼續貿易和加強供應鏈來保護其經濟和國家安全。IMF的研究表明,供應鏈多元化可以將供應中斷造成的潛在經濟損失減少一半。
格奧爾基耶娃呼吁發達經濟體幫助那些最弱小的國家應對因過去幾年疫情的沖擊而變得更加沉重的債務負擔。大約15%的低收入國家已經陷入債務困境,另有45%的國家面臨高債務脆弱性。大約四分之一的新興經濟體處于高風險中,面臨著“類似違約”的借貸利差。
此外,也需要加強IMF幫助最貧窮成員國的能力。為了支持他們,格奧爾基耶娃緊急呼吁更富有的成員幫助解決IMF減貧與增長信托基金籌款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