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氣候服務狀況》報告側重于能源問題,匯集了由26個不同機構提供的信息,其中也有私營部門和許多民間社會組織的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能源部門是全球約四分之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來源,人類想要在21世紀蓬勃發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發展太陽能、風能和水力發電等清潔的發電形式,同時還要提高能效。
塔拉斯指出,“我們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凈零排放,但只有在未來八年內翻倍供應低排放電力,才能夠達到這一目標。”
而與此同時,氣候變化對能源系統產生的影響正在日益增長。報告強調,極端天氣的增加和缺水情況的加劇直接影響著燃料供應、能源生產以及當前和未來能源基礎設施的實際復原力。
2022年1月,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遭遇了歷史性熱浪,導致大規模停電,約70萬人受到影響。2020年11月,俄羅斯遠東地區發生凍雨,使電線覆冰,成千上萬的家庭停電數日。
報告還指出,2020年,全球來自熱能、核能和水力發電系統的電力,有87%直接依靠可用水量。然而,以淡水冷卻的火電廠與核電站當中分別有33%和15%處在高度缺水的地區,約26%的現有水電大壩和23%的擬建大壩也位于目前具有中等至很高缺水風險的流域內。
Unsplash/Appolinary Kalashnikova
像風力發電這樣的清潔能源是實現凈零排放的關鍵因素。
為此,報告提出,氣候行動計劃必須將能源列為優先事項,到2050年對可再生能源的投資需要增加兩倍。
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0年,大部分可再生能源投資都發生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主要是中國和日本),隨后是在西歐和北美。在獲取清潔能源資金方面,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不足。
2019年,流向發展中國家支持清潔能源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7(經濟適用的清潔能源)的國際公共資金連續第二年減少,降至109億美元。這一支持水平比2010年到2019年的平均值減少了25%。
報告還警告,目前各國的減排距2030年所需的減排量仍有70%的缺口,對可再生能源的承諾還不到所需水平的一半。在這樣的情況下,可持續發展目標7規定的到2030年“確保人人獲得可負擔、可靠和可持續的現代能源”的目標極有可能無法實現。
報告特別指出,非洲已在直面氣候變化的嚴重影響,包括大面積干旱,盡管非洲對這一問題應負的責任最小。不過,清潔技術成本下降為非洲的未來帶來了新的希望,非洲極有可能幫助縮小可再生能源需求方面的差距。
實現非洲的能源和氣候目標意味著現今十年的能源投資要翻一番以上,并大幅提升適應能力。過去二十年,只有2%的清潔能源投資于非洲。要使所有非洲人獲得現代能源需要每年投資250億美元,約占當今全球能源投資的1%。
報告同時強調,可再生能源系統是天氣和氣候依賴型系統,因此向清潔能源過渡需要完善氣候信息和服務,為選址和運行、維護和管理方面提供決策支持。
報告指出,氣候服務的定義是制作并提供相關、可信和可用的氣候信息。能源行業具有豐富的天氣服務使用經驗,但仍需要做更多工作,將氣候信息納入其決策,以提高能源系統對氣候相關沖擊的復原力并提高能源效率。
來源:https://news.un.org/zh/story/2022/10/11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