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貿發會議12月13日發布《全球貿易(更新)》預計,2022年全球貿易將達到創紀錄的32萬億美元,但由于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金融狀況持續緊張,今年下半年開始的放緩預計將在2023年惡化。
盡管烏克蘭爆發沖突,疫情影響持續,但今年貨物和服務貿易均實現強勁增長。商品貿易較去年增長10%,達到約25萬億美元,部分原因是能源價格上漲。服務業增長15%,達到創紀錄的7萬億美元。
但報告警告稱,今年下半年的放緩表明,2023年的形勢更加嚴峻。
該報告稱:“由于能源價格高企、利率上升、許多經濟體持續通脹以及烏克蘭戰爭對全球經濟的負面溢出效應,2023年的經濟增長預期正在下調。”
“預計持續收緊的金融狀況將進一步加劇高負債政府的壓力,加劇脆弱性,并對投資和國際貿易流動產生負面影響。”
貿易量表明需求有彈性
報告稱,盡管貿易額放緩,但整體貿易量在2022年全年繼續增長,這是全球需求恢復的信號。
報告稱:“2022年下半年國際貿易額下降的部分原因是初級產品價格下降。”
報告還強調了新貿易協定(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和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以及物流改善的積極因素。
報告稱:“港口和航運公司現在已經適應了疫情帶來的挑戰。”“貨運和貨運費率仍高于疫情前平均水平,但趨勢是下降的。
供應鏈轉移和綠色轉型將影響貿易
另外兩個可能影響2023年貿易格局的因素是全球供應鏈的演變和向綠色經濟過渡。
報告稱,供應鏈運營的不確定性仍然很高。緩解策略——包括供應商多樣化、回流、近岸和友岸回流——可能會影響未來一年的全球貿易格局。
與此同時,建設更綠色的全球經濟的努力有望刺激對環境可持續產品的需求,同時減少對高碳含量商品和化石燃料的需求。
東亞貿易顯示出韌性
2022年第三季度,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全球貨物貿易額均遠高于2021年同期水平。
然而,從季度環比來看,所有地理區域的貿易都在下降——除了東亞,該地區顯示出相當大的韌性。
報告稱:“如果將東亞經濟體排除在外,發展中國家的貿易降幅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