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知識產權局推進法治建設加強涉外知識產權保護
核心閱讀
國家知識產權局配合司法部起草了關于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的規定,完善了我國知識產權涉外法規。在專業服務方面,強化風險預警和應對指導。截至2024年底,累計向企業提供指導服務2393次,咨詢服務6885次,幫助企業降低應訴成本13.2億元,挽回經濟損失380.4億元。
2025年已過半,我國知識產權事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彰顯,相關指標數據表現良好。
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國內發明專利有效量達501萬件,同比增長13.2%,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5.3件,再創新高。國內注冊商標有效量達4895.9萬件,同比增長6.6%,平均每4個經營主體就擁有1件注冊商標。累計認定地理標志產品2861個,地理標志作為集體商標、證明商標注冊7424個,使用地理標志專用標志的經營主體超過3.7萬家。上半年國內申請人提交的PCT國際專利和海牙體系外觀設計申請分別同比增長了12.7%和23.2%,更多國內企業正在加速海外知識產權布局。
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強化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高標準保護、高效益運用、高水平開放,推動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再上新臺階”。
提前實現預期目標
在諸多指標數據中,“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15.3件頗為耀眼。這意味著,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性指標之一,已提前實現預期的12件目標。
“初具規模的高價值發明專利資源,既是我國創新實力持續提升的直接體現,也是促進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支撐。”國家知識產權局戰略規劃司司長梁心新說。
目前來看,高價值發明專利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利占比較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經達到147.2萬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占高價值發明專利總量的七成左右。“特別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綠色環保、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我們已經儲備了一批高價值核心專利。”梁心新說。
高價值發明專利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較高。據了解,有近四成的高價值發明專利維持年限超過了10年,總計約79.3萬件,是“十三五”末的3.1倍。較長的專利維持年限,反映出我國創新主體維持專利的意愿和運用專利的能力都進一步增強,有助于維護創新者的技術優勢,產生持續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價值。
高價值發明專利的創新和運用主體絕大多數是企業。根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最新發布的數據,目前,我國已有26.5萬家企業擁有高價值發明專利165.1萬件,企業擁有的高價值發明專利占比達到76.6%。高價值發明專利使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保持了技術領先優勢,有效提升了核心競爭力。同時,在我國海外有同族專利的有效發明專利中,企業擁有12.1萬件,占總量的87.0%,有力護航了我國產品和技術在國際市場的推廣應用。
高價值發明專利還有力支撐了區域創新發展。梁心新介紹說,在全球十大科技集群中,我國占了四個,分別是深圳—香港—廣州集群、北京集群、上海—蘇州集群,以及南京集群。這些科技集群及所在的粵港澳大灣區、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創新活躍,高價值發明專利產出密集。
加強引導強化治理
高價值發明專利的數據表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在加快實現知識產權“兩個轉變”方面所取得的成績。
近年來,我國正在加快從知識產權引進大國向知識產權創造大國轉變,知識產權工作正在從追求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
申長雨介紹說,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將提高質量作為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生命線、主旋律和硬任務,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通過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在5G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量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領域,研發培育了一大批高價值核心專利,也出現了一批憑借知識產權在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贏得市場的跨國企業。
在加快實現知識產權“兩個轉變”中,加強政策引導是必要的。為此,國家知識產權局會同有關部門指導督促企業、高校、醫院和科研機構調整優化內部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及相關考核規定中唯數量指標的做法。推動實施以產業化前景評價為核心的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形成更多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高價值專利。建立財政資助科研項目形成專利的聲明制度,不斷提升財政資助科研項目的知識產權產出質量和水平。
嚴把審查授權關,也是“兩個轉變”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專利方面不斷完善審查標準,加強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三性”判斷,特別是“創造性”評價,開展對實用新型明顯創造性和外觀設計明顯區別審查,積極推進“優案優審”。商標方面修訂商標審查審理指南,持續提升審查標準執行的一致性和審查審理結果的可預期性。據了解,2024年,發明專利審查結案準確率達到95.2%,商標實質審查抽檢合格率達到97.7%,均保持在較高水平。
國家知識產權局還強化了行業治理。開展代理行業“藍天”整治專項行動,推動出臺《商標代理監督管理規定》,組織完成商標代理機構重新備案,加強信用監管。推廣使用代理服務政府采購標準,引導代理行業從“拼價格”向“拼質量”轉變。并嚴厲打擊專利申請中的抄襲、拼湊、造假等行為,營造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
維護企業合法權益
知識產權是國際貿易的標配,近年來國家知識產權局在加強涉外知識產權保護,吸引外商投資和助力我國企業“走出去”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
“涉外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個是‘進’,吸引外資,也就是關于外資企業在華的知識產權保護;另一個是‘出’,就是我國企業在出海過程中的知識產權保護,這‘一進一出’兩個方面都很重要。”國家知識產權局副局長胡文輝解釋說,產權保護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是塑造良好營商環境的重要方面。外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直接影響著外商投資的信心。國家知識產權局正持續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
主動推進法治建設,營造可預期的創新環境。我國加入了幾乎所有主要的知識產權國際條約,同時,積極推進國內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完善。完成專利法修改,建立了國際上最高標準的懲罰性賠償制度。目前還在推進商標法、集成電路布圖設計保護條例等修改,在這些立法修法過程中都充分征求外資企業和外國商會協會的意見建議。
主動優化保護機制,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持續提高專利商標審查的質量和效率,建設128家國家級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和快速維權中心,其中備案外資、合資企業超過8000家,這些企業能享受到與國內企業同等的專業服務和優惠政策。
主動加強常態化溝通,營造親清的政企氛圍。通過工作座談、開展走訪調研等多種方式,主動聽取外資企業的意見建議,及時幫助解決各種困難訴求,有針對性地做好知識產權服務。
在保護外資企業合法權益的同時,主動加強對我國出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胡文輝說,在法規完善方面,國家知識產權局配合司法部起草了關于涉外知識產權糾紛處理的規定,完善了我國知識產權涉外法規。在專業服務方面,強化風險預警和應對指導。截至2024年底,累計向企業提供指導服務2393次,咨詢服務6885次,幫助企業降低應訴成本13.2億元,挽回經濟損失380.4億元。在基礎支撐方面,不斷加大涉外知識產權律師培養力度,聯合司法部開展專題培訓。收集匯編189個國家和地區的1339部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和國際條約,發布16個重點國家知識產權國別指南和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持續加強信息供給。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加大外資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吸引更多外資企業投資中國。同時,堅定維護我國出海企業在外合法權益,推動構建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胡文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