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尼西亞邦加島的一個養蝦場里,中國企業海大集團提供的全生命周期養蝦解決方案不僅帶來了生產力的躍升,更為我們重新審視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關系、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技術進步與共同繁榮的可能性,提供了一個生動的實踐樣本。
從錫礦工人到現代養蝦工:個人發展的新路徑
Ejak的故事折射出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深度融合的現實邏輯。兩年前,這位邦加島的普通錫礦工人面臨著產業轉型的挑戰。傳統的錫礦開采不僅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也難以為當地民眾提供穩定可持續的生計保障。當得知來自中國的養蝦項目落戶邦加島時,Ejak選擇了轉行,從地下的礦工變成了水面上的養蝦工。
在現代化的養蝦場里,Ejak需要掌握的不再是簡單的體力勞動,而是涉及水質監測、自動化設備操作、數據分析等技術性工作。海大集團的穩定高效自排污系統讓他對“技術賦能”有了直觀認識:儲水、水溫、溶氧、排污全自動化,一按拉桿就能換水,每次只需三五分鐘。這種技術進步帶來的不僅是勞動效率的提升,更是勞動者技能結構的根本性改變。
從宏觀層面看,Ejak的轉型體現了印尼“全球海洋支點”戰略在基層的具體實踐。印尼作為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海洋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缺乏先進的海洋產業開發技術。中國企業帶來的不僅是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技術轉移和人才培養。當像Ejak這樣的本地工人通過技術培訓獲得新技能時,他們實際上成為了國家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Ejak對工作的投入程度——一周只回家一次,全身心照料蝦塘——并非來自外在強制,而是源于對更好生活的主觀追求。他在配電箱上用歪歪扭扭的字跡寫下“KU RINDU MU”(我想你了),這種樸素的情感表達背后,是個人奮斗與家庭責任的有機統一。這說明,當發展機遇與個人能力提升相結合時,勞動者能夠在實現自我價值的同時,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
綠色發展: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實踐
傳統的發展觀念常常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視為對立關系,認為發展必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然而,邦加島養蝦產業的實踐證明,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管理,兩者完全可以實現有機統一。
邦加島曾是世界重要的錫礦產區,但粗放式的開采模式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在這種背景下,海大集團的現代化養蝦項目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
該項目的核心理念是“和自然共存”。通過建立穩定高效的自循環系統,實現海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和污染物的有效控制。整個養殖過程不使用藥物,不破壞自然環境,既保證了蝦類產品的質量安全,又維護了海洋生態系統的平衡。“蝦好水也好”,正是這種綠色發展模式的生動寫照。
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在實現環境保護的同時,并未犧牲經濟效益。相反,由于技術的先進性和管理的精細化,蝦的成活率和產量都有了顯著提升。Ejak能夠存錢蓋房子,正是這種高效益的直接體現。這表明,當技術創新與環境保護相結合時,不僅不會削弱經濟發展的動力,反而能夠創造更加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這種綠色發展模式符合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大趨勢。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各國都在尋求經濟增長的新路徑。中國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邦加島的實踐中得到了生動驗證。這種模式的成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技術賦能與能力建設:超越“內卷”的發展邏輯
當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時會面臨“內卷輸出”的質疑,認為中國企業憑借技術優勢和規模效應,對當地企業形成不公平競爭,甚至擠壓當地企業的生存空間。邦加島養蝦產業的實踐為我們重新審視這一問題提供了重要啟示。
首先,需要明確“內卷”的真正含義。“內卷”本質上是一種資源有限條件下的零和競爭,表現為過度競爭導致的效率損失和創新停滯。然而,在邦加島的案例中,中國企業帶來的技術創新實際上擴大了整個產業的發展空間。傳統的粗放式養殖模式由于技術落后、風險高、效益低,本身就難以為當地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海大集團的現代化技術方案不是在原有的狹小空間內爭奪資源,而是通過技術創新開辟了新的發展路徑。
其次,這種技術賦能并非單向的技術輸出,而是雙向的能力建設。中國企業在提供先進技術的同時,更加注重本地人才的培養和本地企業的能力提升。Ejak從傳統礦工轉變為現代養蝦技術員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技能升級和能力建設的過程。這種人力資本的積累,為當地經濟的長期發展奠定了基礎。
更重要的是,這種合作模式體現了“授人以漁”的發展理念。中國企業不是簡單地把飼料產品賣給當地市場,而是通過技術轉移、人才培訓、標準共建等方式,提升當地的產業發展能力。當本地工人掌握了先進技術、本地企業具備了現代化管理能力時,他們完全可以在更高的起點上參與市場競爭。
從產業生態的角度看,現代化養蝦產業的發展還會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包括飼料供應、設備維護、產品加工、物流運輸等各個環節。這種產業集群效應為當地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空間,而不是壓縮了發展空間。
共同發展的新范式:從競爭到合作
邦加島養蝦產業的成功實踐,揭示了一種超越傳統競爭模式的共同發展新范式。這種模式的核心特征是:通過技術共享、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實現參與各方的共同成長。
在技術共享方面,中國企業不是壟斷技術優勢,而是通過培訓、指導、合作等方式,讓當地合作伙伴也能掌握先進技術。這種做法看似會削弱自身的競爭優勢,但實際上卻能夠建立更加穩定和可持續的合作關系。當本地合作伙伴具備了技術能力時,他們不僅是市場的參與者,更是產業發展的推動者。
在利益共享方面,這種合作模式確保了發展成果能夠惠及更廣泛的群體。Ejak能夠通過提成獲得更多收入,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真正走出貧困,這種收入分配機制體現了發展成果的普惠性。同時,當地政府通過稅收增加、就業改善等,也能夠分享產業發展的紅利。
在責任共擔方面,各方都承擔起了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責任。中國企業承諾采用環保技術,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當地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和基礎設施保障;當地民眾則通過參與產業發展成為環境保護的實踐者。
這種共同發展模式與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高度契合。從更深層次看,邦加島養蝦產業的合作模式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各國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任何一國的發展都離不開國際合作。中國企業在印尼的投資和技術轉移,不僅有助于印尼經濟發展,也為中國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提升國際競爭力創造了條件。這種合作模式還體現了對不同文化和發展模式的尊重。中國企業在印尼投資時,充分考慮當地的文化傳統、社會習俗和發展需求,沒有簡單地復制中國模式,而是在技術創新的基礎上,探索適合當地實際情況的發展路徑。這種文化包容和模式創新為國際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邦加島的這個故事讓人重新思考發展的本質。Ejak從礦工轉型為現代養蝦技術員,不僅改變了自己的命運,也成為印尼海洋經濟轉型的一個縮影。這種個人奮斗與國家發展戰略的契合,恰恰說明了發展的內在邏輯:當技術進步能夠為普通人創造更好的生計機會時,國家的發展目標也就有了最堅實的支撐。同樣值得深思的是,這種發展模式并沒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傳統的二元對立思維總是認為經濟增長必然伴隨環境惡化,但邦加島的實踐證明,當技術創新與環境友好理念相結合時,發展的邊界實際上大大拓寬。技術的意義不在于壟斷,而在于賦能。當中國企業選擇與當地工人分享技術知識、培養本土人才時,競爭的性質就發生了根本改變——從你死我活的存量競爭轉向了共同做大蛋糕的增量合作。這種選擇反映的是一種更加開放和自信的發展觀念。
邦加島的實踐沒有宏大的敘事,只有一個個具體的改變:Ejak存夠了錢蓋房子,當地的海水變得更清澈,養蝦技術在島上扎了根。這些看似微小的變化,卻指向了一條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中印尼關系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邦加島的成功經驗已經超越了單純的投資項目,它展現的是兩國在新時代如何實現真正的合作共贏。當這種模式在更多領域得到復制和推廣時,中印尼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就有了更加堅實的基礎。
或許,發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讓每個參與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價值。正如Ejak在配電箱上寫下的那句“KU RINDU MU”,樸素而真摯,這種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家人的牽掛,正是推動發展的最原始動力。當發展能夠回應這些最基本的人類需求時,它就不再只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溫度、有情感的共同事業。
(作者系暨南大學國際關系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副研究員兼印尼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