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的春天,中歐班列嘹亮的汽笛聲劃破亞歐大陸的長空,奏響了中國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新樂章,也喚醒了沉睡千年的古絲綢之路。十年來“鋼鐵駝隊”從當初的稚嫩逐漸走向成熟,不斷發展壯大,在多個方面發生著積極轉變。
開行數量快速穩定增長。10年前唯一的中歐班列線路“渝新歐”2011年僅開行17班,2020年中歐班列共開行1.24萬列,突破萬列大關。數據顯示,中歐班列累計開行達3.36萬列,運送集裝箱近300萬標箱,運送貨物貨值超過1600億美元。
運行模式多元、貨物品類日益豐富。經過多年探索,中歐班列家族有了四種性格各異的“兄弟”,即主要服務于大型出口企業的“定制班列”、常態化開行的“公共班列”、貨物隨到隨走的“散發班列”以及專為小微企業服務的“能拼箱班列”。貨物品類已由開行初期的手機、電腦等IT產品逐步擴大到服裝鞋帽、汽車及配件、糧食、葡萄酒、咖啡豆、木材、機械設備等,去年開始又添加了運輸防疫物資助力全球抗疫。截至今年3月底,中歐班列累計運送防疫物資1104.6萬件,共計8.9萬噸。
從促進出口到拉動進口轉變。曾經,不沿邊又不靠海的重慶出口產品只能走耗時較長的海運,或者成本極高的空運。而“渝新歐”的誕生打破了山水阻隔的局面,將中國內陸與歐洲的距離從40多天縮短至12天左右,成為重慶筆記本電腦基地以及其他貨物貿易商品快速運往歐洲的新戰略通道。同時,波蘭牛奶、德國汽車以及歐洲各地的生物醫藥、家居櫥柜等貨物也搭乘著中歐班列,便捷地走入中國尋常百姓家。
中國貿促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在接受《中國貿易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歐班列將“中國制造”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亞歐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此同時,裝載歐洲高質量、個性化產品的班列也加速向中國駛來,這反映出“一帶一路”把最有活力的亞太經濟圈和最發達的歐洲經濟圈連在一起,是一種更加直接緊密的對接,中歐班列成功的原因在于它是優勢互補、相互需要、互通有無、穩定安全的物流體系。
王義桅形象地說:“中歐班列的發展就像股票一樣,從‘概念股’成長為‘績優股’,現在開始走向‘眾籌股’。原來很多人唱衰中歐班列,但現在中歐班列規模系統效應逐漸顯現,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樣板房’,助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激活了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是對‘五通’的很好實踐,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平臺。”
王義桅分析道,眾人拾柴火焰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海關等部門優化鐵路口岸站作業,推進通關便利化,使得中歐班列能夠真正把各國連接起來,形成規模系統、更高層次的聯通;在國內,各地方加強協同合作,共同推動中歐班列健康可持續發展。
十年來,不變的是:中歐班列一直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合作共贏的橋梁,也是助力我國中西部地區開放的引擎。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歐班列得到了快速發展。2016年,中歐班列統一品牌及其標識正式啟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與歐洲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貿往來發展迅速,物流需求旺盛,中歐班列開行數量和范圍大幅增加,目前中歐班列開行范圍已拓展到歐洲21個國家,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新亮點。
在疫情中,中歐班列呈快速增長勢頭,有力、高效地促進了中歐及沿線國家的抗疫合作,降低了疫情對中歐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推動世界經濟整體復蘇。
王義桅說,疫情之下,非接觸、較穩定的中歐班列運力增長,成為中歐間重要的“生命通道”,“這說明中歐班列是對傳統交通運輸方式的創新,也就預示著‘一帶一路’是對全球化的創新,有利于對沖原來全球化的一些風險。”
中歐班列正加速中國中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中歐班列(武漢)的開通,改變了內陸城市武漢外貿出口只能“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局面。
武漢漢歐國際物流公司(簡稱“漢歐國際”)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中歐班列(武漢)的發展,不僅打通了國際鐵路運輸通道,同時也建立了國際多式聯運走廊。
目前,中歐班列(武漢)擁有25條穩定的跨境運輸線路,輻射歐亞大陸34個國家、76個城市,積極幫助外貿企業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運輸時效。
該負責人說,近年來,冠捷、迪卡儂等企業依托班列通道將產能或集散中心布局武漢。俄羅斯木材進口班列開行后,帶動了相關的木材加工、家具制造產業向武漢集聚。去年,跨境電商新政實施后,一批國貨通過中歐班列(武漢)順利進入歐洲市場。目前,去程貨物中本地貨源占80%左右,富士康、東風、長飛、冠捷等重點企業占70%左右。
“中歐班列不僅涉及物流運輸,還涉及到產業布局。”王義桅強調,物流的暢通帶動了產業布局,隨著物流水平的提升,產業能以均衡、內外聯動的方式布局,有助于縮小貧富差距,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中歐班列提升了中國尤其是內陸地區的競爭優勢,西部陸海新通道與中歐班列的無縫銜接將進一步緩解國內的物流痛點,這對實現國內市場一體化,國內產業更加合理、平衡的布局,提升產業競爭力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歐班列助力本地外向型經濟發展。漢歐國際大力推行國際通道共享模式,開通“宜漢歐”“十漢歐”“襄漢歐”班列,為宜昌的酵母、柑橘和襄陽、十堰的汽車配件、機械設備等進出口貨物提供班列物流服務。漢歐國際及省內貿易企業還借助班列通道,將歐洲國家的農產品、消費品、紙漿木材、光電子、服裝、機械設備等進口到國內,以滿足市場需求。
“中歐班列把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勢頭從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拓展,促進了內陸地區改革開放,展示了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活力和魅力。”王義桅說,對于歐洲來講,中歐班列完善了歐洲物流體系布局,也極大地改善了東西歐、南北歐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例如,“渝新歐”班列給德國老工業城市杜伊斯堡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動力。
在疫情以及此前蘇伊士運河一度堵塞情況下,中歐班列都迎來了快速發展,未來中歐班列如何實現周期性增長,從而實現高質量發展?
漢歐國際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確保班列發運穩定的基礎上,漢歐國際將加快平臺公司轉型發展,進一步推動漢歐國際發展多元化貨運代理、多式聯運業務和報關、拼箱、轉運等服務產品,做大國際貿易、國際冷鏈運輸、保稅倉儲、園區運營等業務,提高市場化運營能力。
該負責人說,漢歐國際將全面提高班列精細管理水平,推動精細市場運作,抓好對境內外運輸費用、保險費、裝卸費等成本的有效管控,強化降本增效,提升班列的經營質量。同時研究引進戰略投資者,對平臺公司進行重組,提高平臺公司整體實力。
“中歐班列對接國際陸海大通道,打造為全球公共產品。”王義桅表示,未來中歐班列高質量發展既要注重軟聯通、創新,也應契合數字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和健康絲綢之路的發展方向,堅持綠色環保等理念,提高運輸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