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行業,域名侵權并不鮮見,但惡意設置域名解析,達到域名跳轉,直接損害對方利益的新型侵權方式,屬于互聯網上的碰瓷行為。前不久,廣州互聯網法院對虎牙域名被惡意使用一案作出判決,認定域名“huya.com.cn”持有人劉某將網址跳轉至斗魚平臺,構成網絡域名侵權,域名解析服務商云木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熟悉直播平臺的人都清楚,虎牙公司(huya.com)和斗魚(douyu.com)平臺是競爭對手。通過域名解析令訪問“huya.com.cn”的用戶跳轉至“douyu.com”,也就意味著將訪問虎牙直播平臺的用戶導入到斗魚直播平臺,是明目張膽地搶奪流量行為。
劉某這種靠引起用戶混淆而誤入歧途的行為,主觀惡意大,情節嚴重。但由于其不是傳統的域名侵權案件,起初并未引起被侵權方關注。當虎牙公司發現域名“huya.com.cn”跳轉到了競爭對手龍珠直播的域名“longzhu.com”后,曾致函劉某要求停止域名跳轉。后又發現域名實際上是跳轉到斗魚直播平臺,遂再次向劉某發送律師函,同時向域名解析服務商云木公司發出要求協助處理的律師函。但無論是侵權者劉某,還是為侵權行為提供服務的云木公司,對虎牙公司的提醒都未給予應有重視,終于雙雙受到法律的嚴懲。
在互聯網世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網絡發展的先決條件。對有技術、又有知識產權意識的企業或個人來說,積極申請域名,為公眾提供更豐富的互聯網服務是件好事,但再好的技術如果被沒有法律底線的人利用,也會變成承載惡意的定時炸彈。域名“huya.com.cn”持有人劉某就是這樣,以解析他人域名為手段,妄圖以侵權的方式獲利,嚴重破壞了互聯網生態健康,所幸我國日益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已經日益強大,結果“炸彈”引爆,他因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得到法律的嚴懲。
域名侵權,注冊域名的平臺也無法逃脫責任。這就像社會聲譽高的大劇場大舞臺,不會是只要有人給錢就什么戲都能隨便上演一樣。劉某是在云木公司平臺上注冊的域名,其侵權行為發生后,云木公司的知識產權意識不強,認為這僅僅是劉某的個人行為,自己能夠免責。于是在收到侵權通知后,僅對劉某進行“轉通知”,沒有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制止,導致侵權行為繼續發生,損害結果擴大,最終自食其果,不得不承擔損害擴大部分的連帶責任。對此,廣州互聯網法院判決:劉某在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將域名“huya.com.cn”轉移至虎牙公司,由虎牙公司注冊使用;云木公司與劉某在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連帶賠償虎牙公司合理費用48980元。
當前,互聯網上惡意注冊使用域名現象泛濫,無論是傳統侵權,還是新型侵權,律師函警告并不總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在司法實踐中,很多人以搶注域名為生,看到一些簡單易懂、熱門的域名,在對方還沒及時注冊的時候先下手為強,惡意搶注域名。等到該域名所有權人發現后,再提出拿錢購買的要求,從而獲取利益。這種行為就像他人精心備好了美味佳肴,卻被一群無賴沖上去哄搶。
我們呼吁,在互聯網行業建立健康生態,所有參與者都要學會拿起法律的護身符,杜絕這種劣跡斑斑的人通過不法手段在網上生存。廣州互聯網的這一判決給域名搶注者敲響了警鐘,盡管域名在注冊時,沒有侵犯任何在先權利,但在后續的使用中,造成消費者混淆,一樣可以被認定侵權。此判決也提醒域名所有權人,注意識別互聯網技術不斷更新下的侵權、不正當競爭行為,及時收集證據,通過法律手段對域名等商業標識的知識產權進行有效保護。